1948年,南阳解放,旧式接生法使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率居高不下。解放后的南阳,百废待兴,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妇女儿童健康。1952年,几位身穿白大褂的医务人员,在东关三眼井附近的几间破旧瓦房前,挂起了“南阳市第一保健站”的牌子。没有剪彩活动,也没有鞭炮声,但标志着延续千百年的旧式接生法,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!
当时的保健站,设备极其简陋,几张木床、几件简单器械;条件十分艰苦,吃水用扁担挑。但是,医务人员的工作热情 非常高昂,遇到难产产妇时,守在产床前几天几夜没人叫苦叫累。伙房炊事员牛德清师傅,不分酷暑严冬,不分昼夜,随时给产妇做饭。老大夫邱兰英谈及当年,感慨万千:“那时候,保健站的医生护士干工作没啥想法,唯一想的是让人家高兴来再高兴走。小孩顺利降生,母亲平安,那就是咱们的快乐,那就是咱们的幸福!”稽海澜,保健站的创始人之一,一位老南阳城家喻户晓的产科大夫,其精湛技术成为老一代人的历史记忆。老站长赵世芬为普及新法接生,连续数月吃住在郊区农村,培训了数百名接生员…
新式接生法,如同诺亚方舟呵护着产妇和新生儿的生命安全。据有关档案记载,南阳地区1953-1954年比1950-1951年人口增长12%,而产妇及新生儿死亡率直下降。
1961年,南阳市保健站更名为南阳市妇幼保健院,当时职工36人、床位30张。1969年,并人南阳市“六二六”医院(南阳市医院)。文革时期,妇幼保健事业受到严重破坏,工作几乎停滞。1976年,重新复建的南阳市妇幼保健院,当时职工15人、床位10张。1979年,迁至文化路现址。1994年,南阳撤地设市,更名为南阳市卧龙区妇幼保健院。
如今的卧龙区妇幼保健院,是公益一类公共卫生单位,国家三级妇幼保健院、国家级爱婴医院、全国县级百强妇幼保健院,河南省县级十佳妇幼保健院、河南省妇保健院南阳医院、河南省孕产期保健特色专科、河南省婚前保健特色专科、河南省县级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、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标准化建设达标机构。




